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屈原 > 区情概况 > 乡镇简介 > 河市镇

乡镇简介

童谣里的河夹大塘

文/彭仁满

 

 

 

牵羊卖羊,

卖到河夹大塘,

张三伯、李四伯,

恭喜老板卖羊啧;

羊啧咪咪,

豆腐晰晰,

敲锣打鼓,

挂大灯灯。

老板问我几岁,

我跟灯灯同年……

 

小时候无数次唱起这童谣,总觉得河夹大塘如在梦中。河夹大塘是个什么样的塘,至今也没有见过。见到的是成了水沟的“塘”,静卧在河夹塘社区办公楼的西边。原来塘的中心已经被填成了一块地坪,也许未来会成为一个公园。但童谣里的河夹塘却如神话一样吸引我追寻的冲动。

 

东有古罗悠悠

 

河夹大塘,简称河夹塘。不过是这民间的叫法,而史料上的叫法是河塘市,也有称为荷塘市的,所以也简称为河市。发源于依汨水河市河北岸临水而建的一条吊脚楼街道,旧称河市街。

追寻河夹塘,当然避不开古罗城。

公元前690年,在楚国着力经营南方粮草兵源基地的背景下,楚子爵国古罗国迁移至此,在河市叫马头槽的地方筑皇城而居,开创了湘阴、汨罗、平江、岳阳的最早历史。《湘阴县图志》载:“湖以南,历古为荆州地,而后渐沦为三苗,其地广大。春秋时,尽入楚分,楚故都丹阳。楚文王灭罗而徙都郢,乃从宜城地罗丹阳,已而又南迁湘水之阴,遂为罗国,其后并为黔中地。”所以罗城在宋代前一直是汨罗湘阴平江岳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华夏文化南传的一处重要节点和地理坐标。《永乐大典》《古罗志》篇对古罗城、黄陵庙、磊石山、屈原庙的记载着墨浓重,收录的文人墨客在这个地方的诗文数不胜数,完全可以编出一本大字典来。

有人类聚居,就有集市形成。史料中记载过的有南阳吉里、南阳古市、河南古街等旧聚落遗址。罗子国人在此400多年,带着楚国华夏文化的主流,吸纳三苗文化的因子,形成了湖湘文化的源头。所以楚王熊绎的“熊湘”封地,就在罗子国至长沙一带。

近年东周“罗子国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它带给我们的文化信息却是华夏文化南传的一个重要时代。白塘东周青铜馨乐有人怀疑是楚怀王磊石山上作仙乐留下的,而罗山、罗城兵器和生活器具等的出土,找到了有罗国贵族和罗国部队的证明。说明3000年前的东周时代罗地就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不再是“南蛮”形象了,所以2013年罗子国遗址列入了“国宝”单位。

对罗城的形态,清诗人徐柱描述:“春秋罗子国,土城峙江浒。高可二丈余,围丕三里许。按位关四门,两山蹲如虎。”说明古罗城是一个虎踞龙盘的地方。

考察其具体地址,正如诗人所言。故城北靠汨罗江入湘罗水主道,与罗山隔江相望;南临汨水李家河,东为汨水百丈河、汨罗站,西通汨水入湘河市河主道,邻河市鸡公滩东周遗址;西北毗邻河夹塘。

一眼望出,“皇城”建设地旧时就是一处四水环绕的广阔土洲,前有两条小河,隔断出四个功能区域,形成四门。主建筑背东远有高耸的幕阜山系,面西前有浩瀚的湘江南洞庭;西南三十里是营田湘山黄陵山系,西北是熊山磊石山、凤凰台、玉笥山系、汨罗江;南北两条山系正好形成罗城的南北护卫,罗城、营田、磊石都是楚时战略要塞。

从此看出罗国选择此地筑城,一是风水考虑;二是战事考虑。四面环水,还有护城河阻隔,与磊石山、营田形成三犄角,无论水路陆路,在冷兵器时代,的确是大大加强了安全系数。

史载汉代前罗城的集市也有三个。营田的土山寨市、凤凰台的河泊市、罗城西北的南阳市,犄角组成了汨罗江的集市圈子。

而屈原晚年到罗地定居,就把罗城的历史和屈原连在了一起,也使后来的河夹塘借力了屈原的光辉,传承了龙舟竞渡,而成汨罗江有名的集市。

但历史的潮流总是大浪滔滔,罗城的辉煌早已成为尘埃。站在遗址上,是绿色的田园,那些绿叶诉说的是历史的那缕阳光,那丝月光。“谁道英灵安在?空惆怅霸业东流,想必是,断魂千里,明月照荒丘。”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声叹息。

 

北有罗水弯弯

 

“汨水滔滔,罗水弯弯,夹着的河塘是我的故乡。”

从地理位置而言,河夹塘在古罗城西北方向,临河市河而立,中心点正对南岸潭木港,而此港是罗城南沧浪河李家河流来的汨水。其北是《水经注》记载的“汨水径罗城北,水亦谓之罗水。”罗水在翁家港分成两条河,一条西北而行,叫罗水,乡民称湾河,经过屈子祠后向南弯曲进入茨塘湖、再西南弯曲进入狄湖至罗水港和灰滩河汨水汇合入河泊潭形成汨罗(江)。

其实我的老家也在河夹大塘广义的区域之中,就是今天的汨罗江湿地公园中心地,地图上叫大洲,乡亲们叫大洲彭;旧时正好是罗水南岸与河夹塘连成一体的大洲。此处彭氏家族是明代从江西吉安移民而来的,祖辈们在此围垦大洲垸而居住下来,世代繁衍了近500多年。

大洲垸东为翁家港江墓潭,此处相传是屈原故宅南阳寺所在地,曾经屈原在南阳寺居住9年,史载此寺是楚人首建屈子祠的地方,与磊石山磊石庙(楚立三闾行寺)、河泊潭屈原庙(汉立,唐后称汨罗庙)形成三处纪念屈原的圣地,今天玉笥山屈子祠的景观独醒亭、濯缨桥、骚坛原建设地就在此处,南阳寺屈原故宅一直到1958年还在。彭淮云:“吴山烟锁子胥祠,汨罗水绕三闾宅。”周韫祥云:“我来欲续沧浪曲,坐对烟波思不禁。”

年长的乡亲说起南阳寺那棵屈原栽种的古樟树时,都有着非常神秘的味道。都说那樟树老得中间空心了,搬张桌子进去就可在里面打牌,可见这株千年樟树的巨大,可惜被毁,无法眼鉴,只有端午的涛声依旧。那一片青草淒淒,让长空的飞鸟划过白云,追寻2300年前的时光。

江墓潭据说是司马迁吊屈原处,他在河泊潭和此处凭吊屈原后就写下了《屈原列传》让家乡汨罗名名扬千古。此地发出的声音,是年年端午龙舟的鼓点。江墓潭对岸是传说中的十二疑冢罗山,今天被称作了汨罗山。但真正的屈原墓,古人记载的地理位置还在河泊潭的汨罗山上。我想如果穿越2300年,是不是可以与屈原隔邻而居?还可以听到他吟诵《离骚》《九歌》和《天问》?

老家的北边是玉笥山,这儿有清代从河泊潭汨罗庙和南阳寺移建而来屈子祠。因为磊石山、河泊潭的屈原庙多次水毁,清代知县陈钟理将河泊潭的汨罗庙(正庙)迁移到此,后改名屈子祠,100年后河泊潭再兴屈子庙,两庙名声影响到现在。但屈子庙1966年被当四旧拆除,只留屈子祠一庙独存,进入文化自信的年代而独受众人关注。而南阳寺无法恢复,只留下龙船头的地名,在那儿诉说汨罗江最古老的龙舟故事。

大洲的西边是紧靠河泊潭东山的金沙洲,南宋词人张孝祥在此写下了著名的《金沙堆观月记》:“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在他的笔下进入河市的月色和沙滩,正如进入仙境,让人向往。而旧时的河市河河滩一样能看到白色的沙滩,有嫩绿的小草在河边迎风怒放。那些贝壳、那些河螺、那些圆溜溜的五彩小石,都会发出诗意的张扬。

南边是晒尸墩、龙船头、三仙渡,传说屈原在河泊潭沉江后尸体倒流三十里到此被打捞上岸,所以南阳寺曾经是屈子祠的前身,是清代前河市人划龙舟在此祭龙头的地方,所以有了龙船头的地名,而河市河自古就是汨罗江最早最好的龙舟竞渡地,此处今天被建成了芈月渡假村。龙船头再往南就是河市街了。

大洲垸在1958年围垦屈原农场时一大半进入了新汨罗江河道,旧址地就成了汨罗江湿地公园的主体。族人1959年后迁移到青泥湾北岸,灰滩河西,新名青洲。

彭咸在屈原的笔下是他效仿的人物,而我们彭家迁移到大洲跟屈原结邻好几百年;搬个新家,又安在了汨水北折的灰滩河边,因为河市河(沧浪河)是《一统志》所记载的汨水,在青洲分流成两条河流,一条西向成为黄金河进入古湖入湘江,而灰滩河在此北折进入河泊潭与罗水复合成为著名的汨罗江。

这对我而言,也许是前世的一种缘分吧。

 

南有汨水滔滔

 

河夹塘的童谣唱到了平江、汨罗、湘阴、长沙、浏阳、宁乡等地,主要还是因为河塘市是明清时代汨罗江最著名的繁华小镇,“小南京”称谓在此,民称河市街。河市街就建在河市河(汨水)北岸。

曾经有一个宁乡作者追问、考证河市版本童谣的出处,一路查来,查到《屈原农场志》里,才恍然大悟。

让我好笑的是居然还有屈原本地人问我“河市有羊么?”今天来看当然没有,可是明清时代屈原区这个地方乡亲都称“湖坪草地”,湘阴县志中记载是一个有“三十六坪,四十八汊”的地方,旧称青草湖东汊。有草就有牛羊,古时还是养马的地方。70年代前的农场党委书记们就是骑马到分场视察工作的。屈原居住在此的时候,罗王就给了他一匹白马,所以河泊潭就有个盘石马迹的故事。如果河夹塘没有羊就像洞庭湖没有鱼一样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河市河,西南流向,在我家青洲北折入灰滩河。而河夹塘就是罗水和汨水所夹之地。罗城南有河名沧浪河,今称李家河,在潭木港北折进入河市河(街)中心地带,其西边、河市河南则是有名的河南街旧地。河市街建设在河市河的北岸,街道前临河市河、背靠大河塘(旧称荷塘),此塘水域曾经与向母湖、三仙渡处罗水相连接,面积很大。《湘阴县图志》记载,以河塘市、潭口渡为中心,叫河市团,方园一公里;北有公悦围,龙船头,西北有鱼公塘、三尺墩、沙堤湖、伍家嘴,稍(东)南有翁家洲、莲花托、小洲(古罗城)。东南有南阳寺、西北有望湖寺、澄岚寺;河塘市西有水月寺。

河夹大塘的来历民间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我仔细察看地形地貌之后,就明白了叫河夹的道理。原来是两河夹了一口大水塘。此塘南连汨水(河市河)沧浪河,北连罗水,形成了三水落塘的风水格局,而汨、罗两水形成的三角形态好像一把夹子夹住了这口大塘。这口大塘的中心点在黄家祠堂的西边、谢家祠堂的东边,河夹塘的名号由此地理位置而来。

明清两朝,从江西、湖北的富民,带着家族来此地周边围垦了公悦、三合、复兴、大洲等大垸,形成了黄、谢、彭、湛、姚、郑、孟、胡、曹、陈、周、李、熊等十多个大姓垸落宗族居地,人口从此繁盛起来。所以严格说来,河夹塘其实是此地最早的农垦之地,比屈原农场早了600多年。

明嘉靖年,有黄姓先祖、先仕偕妻陈氏及子女由江西清江县游学湘阴,看中河夹大塘三水落塘的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几十年后,江西黄氏族间兄弟都被吸引来此,子孙繁衍,聚族而居,经商做生意办学堂而形成街道,叫河塘市,民间俗称河夹大塘;成为汨罗江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黄家是书香之家,所以出了黄世铭、黄世崇等好几个明清举人状元,三水落塘之地的确是人杰地灵。

河市老人介绍河市街发展到民国时已经全长一公里、青石街道、北边青砖木楼板、南边吊脚楼临汨水而立,门面200多间。街后面(北)背靠河夹大塘(后称胭脂塘),大塘周边垂柳依依、波光潋滟;西边街出口古时有一座小桥叫谢公桥通向谢家祠堂,而谢家祠堂前有一南来北往的渡口叫谢公渡,都是谢家的富户出资修建的,渡口为义渡;明时大塘周边有许多石跳,是挑水、洗衣、淘米用的,西岸边有座水月寺,是宋太平兴国元年所建。大塘中心建过一座水月亭(有人说是芈月亭),相传是清代黄世崇所建,他经常在亭子中与文人墨客吟诗唱和。

此地水系发达,所以产生了很多渡口。如仁义渡、谢公渡、名山渡、三星渡等等。这些渡口极大地方便了乡民来河塘市购物或交换手中的物品。而衬托河市繁荣的还有对岸河南街小市。

河市街道为什么能够繁荣而河南街为何会衰落这儿还产生了一个河市人都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

说是曾经有一个仙人化装成讨饭的,还装出一饿得要死的模样。他先是在河南街讨要,他向老板娘要的是“七碗饭、九个菜”,南街老板娘还从没见过如此讨饭的,就把他赶走了。仙人又来到河市街,向河市街道的老板娘要“七碗饭、九个菜”。河市街的老板娘看他饿得要死的样子,心想也不能让他吃七碗饭啊,那会撑死的。她思考了一会,就回了灶屋,不一会端出了香喷喷的饭菜。仙人一看,饭并没有七碗,但她用的是红漆刷的木碗盛的米饭;菜没有九个,但炒出来的是香香的韭菜。谐音上对应了“七和九”,神仙没话可说。他只能乐哈哈地把饭菜吃完,走时留下一句话:“此街人杰地灵,妇聪人善,兴河市街,灭河南街。”果然不久河南街就衰落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河市街的兴旺主要得益于水道交通优势,也得益于乾隆后河夹塘公悦、大洲、孟家、湛家几个垸落的围垦扩大,集中了近万人口的优势。

河市河上通平江、浏阳、江西,下通营田、磊石、洞庭湖。南上长沙、北进武汉。山区的木材、石料,正是洞庭湖平原地带居民的急需,而河市河是汨罗江下游一个深水港口,上游小船(排)运来的货物,大都得在此中转上大船入湘江、洞庭。河市街的旅馆、饭馆、青楼、戏院自然有了大的排客生意。而上游山区缺少的是鱼类、粮食产品,所以那时的营田、河市、河泊潭三个港口都设有鱼市、粮店,生意就做得很火热了。这是推动河市街繁荣的一个重大因素,因此河市街到民国时戏楼、青楼、旅馆、饭店、商铺等店面,及纺织、冶铁、榨油、木制、篾制、肉食、食品等作坊应有尽有。过年过节,文化活动也相当繁荣。如汨罗江大型龙舟竞赛都会如期在河夹塘举行,热热闹闹半个月。在老人的记忆中,45年8月中旬庆祝抗战胜利,成为汨罗江龙舟唯一一次不在端午期间举行的赛事;57年、59年、62年、85年、91年等年的端午节湘阴县、屈原区都在此举行过全县大规模的竞赛活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59年还专程来此拍摄《汨罗江上赛龙舟》新闻纪录片在全国播放。

河市古街1941年被日本鬼子炮火毁坏,我童年所看到的河市街是原址上重建的。1958年围垦后,河市河成为哑河,交通功能失去,街道只保留了商业功能。90年代街道被拆除,现今保留的只有黄氏祠堂的石门楼柱,还有河边码头的残道和吊脚楼的临河墙基。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青石街油亮,坐在上面凉气逼人。诱发我口水的是面馆的肉丝面和油炸葱花饼;响亮我耳朵的是打铁的叮当声和弹棉花的嘣嘣声;诱惑我目光的是皮影戏……

我记忆中那青砖黑瓦的滴水屋檐,风雨中飘洒的也许是我心中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

 

编辑丨朱海波

摄影丨周洋

监制丨周江

总监制丨宋政军

投稿QQ:18307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