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屈原管理区召开2025年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第四次工作座谈会,旨在总结回顾早稻生产和晚稻育秧工作,部署晚稻生产、秋冬种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持续高质量推进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助力岳阳国家农高区建设。湖南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张佰忠;屈原管理区党委书记向科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省耕地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专家团队;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湛江;区直相关部门、乡镇、农业村(社区)主要或相关负责人,农业经营主体及涉农企业代表等参加。
会前,许靖波一行先后深入河市镇(大湾村百亩攻关基地、平安村再生稻基地、金兴村水稻新品种展示与评价基地)、凤凰乡(河泊潭村晚稻高速抛秧千亩示范片、琴棋村旺农专业合作社百亩高产攻关基地)和营田镇(八港村鸿运水稻合作社百亩高产攻关基地、朝阳合作社晚稻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并走访了湖南时瑞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的各点位集中展示了优质水稻品种、先进适用技术以及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场景,充分体现了依靠科技创新在提升水稻单产方面的巨大潜力和良好示范效应,以及当前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会议听取了区农业农村局、乡镇早稻生产情况汇报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与会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和涉农企业代表交流了农业生产工作心得,院所专家就晚稻田间管理、秸秆收集储存及综合利用等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
向科军充分肯定了早稻生产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要聚力“全域提单产、优品质、强品牌”的主攻方向,高质量推进全域水稻单产提升,助力国家农高区建设。向科军强调,要坚持科技赋能。紧紧依靠省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大院大校大所大企,依托全域水稻单产提升这个主抓手,全面推进全域绿色发展、全域智慧管理、全域机插机抛、全域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落地落细,持续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要守底线谋发展。既要守粮食面积和数量的底线,又要守粮食质量安全底线,力争实现耕地安全利用水稻面积镉低积累品种全覆盖。坚持“早专晚优”模式,探索“早稻+”、“晚稻+”、种养循环等模式,有长远发展思路。要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精耕细作。加速培育“211”户,种好自己100—300亩田的同时,为周边散户群众提供全程托管或部分托管耕种收服务,推动全区水稻种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倡导种粮大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杜绝“粗放管理,广种薄收”现象。推动主体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确保种粮“风险可控,丰产增收”。要服务到位,打通最后一公里。开展试验示范和田间培训,更好发挥村(社区)组织在土地流转、纠纷协调、秋冬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通过屋场会、广播会等形式,实现技术精准投送,推动各类资源下沉村组、到田入户,切实提高散户科学种田水平。引导整片整组发展一个品种、一种模式,提升规模效益,减少插花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推广农业保险,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冲击;持续推进地力提升与秸秆综合利用,夯实绿色可持续发展基础;推进数字稻田精准管理平台建设应用,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提升生产管理效能;锻造高素质农民队伍,着力培育一支“勤学习、懂技术、敢创新、善经营、会管理、守底线”的新型农民骨干力量;推动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许靖波指出,屈原管理区水稻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构建了主要领导挂帅、部门压茬推进、科研院所赋能的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发展方式,构建了院地深度合作、关键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到户的科技支撑体系;创新推广方式,构建了百亩核心攻关、千亩集成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的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指导方式,构建了省级专家驻点、区乡团队跟进、农技人员入户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支持方式,构建了财政专项支持、部门项目配套、市县精准补贴的政策支撑体系,已形成“五个创新、五个体系”具有屈原特色的水稻生产经验。许靖波强调,为确保年度目标实现并持续提升产业水平,下半年要扎实抓好晚稻、中稻及再生稻的综合期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油菜冬种产业、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创联盟作用发挥、数据统计分析与对接等工作,使关键技术精准落实到位,同时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区融媒体中心 姜瑶)